合同/ 范文大全/ 高中数学教案/ 导航/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

高中数学教案范文。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学质量不仅与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关,还与学生的反应有很大关系。大家是否正在为写教案和课件而感到困扰呢?这篇名为“高中数学教案”的精华文章是您不容错过的,希望您能充分利用它,并将其收藏备用!

高中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 , , ,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探索过程,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猜想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以及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三角函数的单调性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以及推导证明过程。

课后作业:

思考如何用三角函数单调性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3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2022年度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5

[学习目标]

(1)会用坐标法及距离公式证明Cα+β;

(2)会用替代法、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由Cα+β推导Cα—β、Sα±β、Tα±β,切实理解上述公式间的关系与相互转化;

(3)掌握公式Cα±β、Sα±β、Tα±β,并利用简单的三角变换,解决求值、化简三角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等问题。

[学习重点]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学习难点]

余弦和角公式的推导

[知识结构]

1、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一章和、差、倍公式系列的基础。其公式的证明是用坐标法,利用三角函数定义及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把两角和α+β的余弦,化为单角α、β的三角函数(证明过程见课本)

2、通过下面各组数的值的比较:①cos(30°—90°)与cos30°—cos90°②sin(30°+60°)和sin30°+sin60°。我们应该得出如下结论:一般情况下,cos(α±β)≠cosα±cosβ,sin(α±β)≠sinα±sinβ。但不排除一些特例,如sin(0+α)=sin0+sinα=sinα。

3、当α、β中有一个是的整数倍时,应首选诱导公式进行变形。注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是诱导公式等的基础,而诱导公式是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特例。

4、关于公式的正用、逆用及变用

高中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坐标和半径熟练地写出圆的标准方程,也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熟练地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2)掌握圆的一般方程,了解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之间的互化。

(3)了解参数方程的概念,理解圆的参数方程,能够进行圆的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之间的互化,能应用圆的参数方程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4)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会求圆的切线。

(5)进一步理解曲线方程的概念、熟悉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圆的标准方程、一般方程、参数方程的推导,根据条件求圆的方程,用圆的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②本节的难点是圆的一般方程的结构特征,以及圆方程的求解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圆是最简单的曲线。这节教材安排在学习了曲线方程概念和求曲线方程之后,学习三大圆锥曲线之前,旨在熟悉曲线和方程的理论,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有关圆的问题,特别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圆锥曲线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使学生确实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和方法。

(2)在解决有关圆的问题的过程中多次用到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思想方法,教学中应多总结。

(()3)解决有关圆的问题,要经常用到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平面几何知识和前边学过的解析几何的基本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复习、多运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简化运算过程的意识。

(4)有关圆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建议适当选择一些内容供学生研究。例如由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引申到切点弦方程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类似的还有圆系方程等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圆的一般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一般方程及其特点。

(2)能将圆的一般方程转化为圆的标准方程,从而求出圆心和半径。

(3)能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条件求出圆的一般方程。

(4)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掌握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

教学重点:(1)用配方法,把圆的一般方程转化成标准方程,求出圆心和半径。

(2)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教学难点:圆的一般方程特点的研究。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前边已经学过了圆的标准方程

把它展开得

任何圆的方程都可以通过展开化成形如

的方程

【问题1】

形如①的方程的曲线是否都是圆?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

如果①表示圆,那么它一定是某个圆的标准方程展开整理得到的我们把它再写成原来的形式不就可以看出来了吗?运用配方法,得

显然②是不是圆方程与是什么样的数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1)当时,②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2)当时,②表示一个点;

(3)当时,②不表示任何曲线。

总结:任意形如①的方程可能表示一个圆,也可能表示一个点,还有可能什么也不表示。

圆的一般方程的定义:

当时,①表示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

此时①称作圆的一般方程。

即称形如的方程为圆的一般方程。

【问题2】圆的一般方程的特点,与圆的标准方程的异同。

(1)和的系数相同,都不为0.

(2)没有形如的二次项。

圆的一般方程与一般的二元二次方程

相比较,上述(1)、(2)两个条件仅是③表示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充要条件。

圆的一般方程与圆的标准方程各有千秋:

(1)圆的标准方程带有明显的几何的影子,圆心和半径一目了然。

(2)圆的一般方程表现出明显的代数的形式与结构,更适合方程理论的运用。

【实例分析】

例1:下列方程各表示什么图形。

(1) ;

(2) ;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2)功(3)位移(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练习8.4 4

高中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提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展示目标、检查预习wWW.jHT868.cOM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体以及棱柱的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概括出圆柱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6)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5)绕直角三角形某一边的几何体一定是圆锥吗?

5、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⑴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三角形的几何体是棱锥。

⑵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梯形,则此几何体是棱柱。

答案 A B

6、课堂检测:

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7.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板书设计】

一、柱、锥、台、球的结构

二、例题

例1

变式1、2

【作业布置】

导学案课后练习与提高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图形探究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二、预习内容:

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然后填空

(1)多面体的概念: 叫多面体,

叫多面体的面, 叫多面体的棱,

叫多面体的顶点。

① 棱柱:两个面 ,其余各面都是 ,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 ,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柱

②棱锥:有一个面是 ,其余各面都是 的三角形,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叫作棱锥

③棱台:用一个 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 ,叫作棱台。

(2)旋转体的概念: 叫旋转体, 叫旋转体的轴。

①圆柱: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柱

②圆锥: 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

③圆台: 的部分叫圆台

④球的定义

思考:

(1)试分析多面体与旋转体有何去别

(2)球面球体有何去别

(3)圆与球有何去别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高中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课题:§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 、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四、 引入课题

1、 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 N;(2

;(3)-1.5 R

2、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

布课题)

五、 新课教学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B(或B?A)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B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A?B(或B?A)

(二)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

a?B且B?A,则A=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B

?A?B即 A=B?? B?A?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A?B,存在元素x∈B且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四) 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1A?A ○2A?B,且B?C,则A?C ○

(六)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

(七)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1 已知集合A={x|a取值范围。

2 设集合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

D={正方形},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六、 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七、 新课教学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

Venn图表示: 读作:“A并B” 即: A∪B={x|x∈A,或x∈B}

高中数学教案 篇5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

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

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

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A)y=(x—2)2—1(B)y=(x+2)2—1(C)y=(x—2)2+1(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B(—1,7)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A)(a)2·(b)2=(a·b)2(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高中数学教案 篇6

课题: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P4第2,3。

四、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高中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常用数集的记法和集合中元素的特性.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概念,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的使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课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研究集合的数学理论在现代数学中称为集合论,它不仅是数学的一个基本分支,在数学中占据一个极其独特的地位,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宏伟大厦,那么集合论就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基石。集合理论是由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他创造的集合论是近代许多数学分支的基础。(参看阅教材中读材料P17)。

下面几节课中,我们共同学习有关集合的一些基础知识,为以后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教学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数学中也有类似的分类。

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

如:2x-1>3,即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1、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标记:A,B,C,D,…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标记:a,b,c,d,…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思考1: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

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例1:判断下列一组对象是否属于一个集合呢?

(1)小于10的质数(2)数学家(3)中国的直辖市(4)maths中的字母

(5)book中的字母(6)所有的偶数(7)所有直角三角形(8)满足3x-2>x+3的全体实数

(9)方程的实数解

评注:判断集合要注意有三点:范围是否确定;元素是否明确;能不能指出它的属性。

3、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元素的互异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比如:book中的字母构成的集合

3.元素的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平等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较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使集合本身具有了确定性和整体性。

4、数的集简称数集,下面是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有理数集Q

正整数集N_或N+实数集R

整数集Z

5、集合的分类原则:集合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①有限集含有限个元素,如A={-2,3}

②无限集含无限个元素,如自然数集N,有理数

③空集不含任何元素,如方程x2+1=0实数解集。专用标记:Φ

三、课堂练习

1、用符合“∈”或“?”填空:课本P15练习惯1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内填“√”,错误的填“×”

(1)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N_中()

(2)所有在N中的元素都在Z中()

(3)所有不在N_中的数都不在Z中()

(4)所有不在Q中的实数都在R中()

(5)由既在R中又在N_中的数组成的集合中一定包含数0()

(6)不在N中的数不能使方程4x=8成立()

四、回顾反思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其中“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应理解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五、作业布置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2)好心的人

(3)1,2,2,3,4,5.

2.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

3.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4.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O∈NB.QC.OQD.-1∈Z

5.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若a∈N,则-aNB.若a∈Z,则a2∈Z

C.若a∈Q,则|a|∈QD.若a∈R,则

6.求数集{1,x,x2-x}中的元素x应满足的条件;

高中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流程图的选择结构这种基本逻辑结构.

2.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3. 能运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设计流程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1.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求解问题的过程,加深对流程图的感知.

2.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流程图的画法和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某铁路客运部门规定甲、乙两地之间旅客托运行李的费用为

其中(单位:)为行李的重量.

试给出计算费用(单位:元)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二、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解 算法为:

输入行李的重量;

如果,那么,

否则;

输出行李的重量和运费.

上述算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为:

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第10页图1-2-6.

在上述计费过程中,第二步进行了判断.

三、建构数学

1.选择结构的概念:

先根据条件作出判断,再决定执行哪一种

操作的结构称为选择结构.

如图:虚线框内是一个选择结构,它包含一个判断框,当条件成立(或称条件为“真”)时执行,否则执行.

2.说明:(1)有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并按判

断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操作,这类问题的实现就要用到选择结构的设计;

(2)选择结构也称为分支结构或选取结构,它要先根据指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再由判断的结果决定执行两条分支路径中的某一条;

(3)在上图的选择结构中,只能执行和之一,不可能既执行,又执

行,但或两个框中可以有一个是空的,即不执行任何操作;

(4)流程图图框的形状要规范,判断框必须画成菱形,它有一个进入点和

两个退出点.

3.思考:教材第7页图所示的算法中,哪一步进行了判断?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会用复平面内的点和向量来表示复数;了解复数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的几何意义.

2.通过建立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的一一对应关系,自主探索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重点:

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实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那么,复数是否也能用点来表示呢?

二、学生活动

问题1 任何一个复数a+bi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a,b)惟一确定,而有序实数对(a,b)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我们怎样用平面上的点来表示复数呢?

问题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A与以原点O为起点,A为终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那么复数能用平面向量表示吗?

问题3 任何一个实数都有绝对值,它表示数轴上与这个实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任何一个向量都有模,它表示向量的长度,那么相应的,我们可以给出复数的模(绝对值)的概念吗?它又有什么几何意义呢?

问题4 复数可以用复平面的向量来表示,那么,复数的加减法有什么几何意义呢?它能像向量加减法一样,用作图的方法得到吗?两个复数差的模有什么几何意义?

三、建构数学

1.复数的几何意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复数a+bi的实部a为横坐标,虚部b为纵坐标就确定了点Z(a,b),我们可以用点Z(a,b)来表示复数a+bi,这就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平面: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复数的平面.其中x轴为实轴,y轴为虚轴.实轴上的点都表示实数,除原点外,虚轴上的点都表示纯虚数.

3.因为复平面上的点Z(a,b)与以原点O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一一对应,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向量来表示复数z=a+bi,这也是复数的几何意义.

4.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可由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得到,两个复数差的模就是复平面内与这两个复数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同时,复数加减法的法则与平面向量加减法的坐标形式也是完全一致的.

四、数学应用

例1 在复平面内,分别用点和向量表示下列复数4,2+i,-i,-1+3i,3-2i.

练习 课本P123练习第3,4题(口答).

思考

1.复平面内,表示一对共轭虚数的两个点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如果复平面内表示两个虚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它们的实部和虚部分别满足什么关系?

3.“a=0”是“复数a+bi(a,b∈R)是纯虚数”的__________条件.

4.“a=0”是“复数a+bi(a,b∈R)所对应的点在虚轴上”的_____条件.

例2 已知复数z=(m2+m-6)+(m2+m-2)i在复平面内所对应的点位于第二象限,求实数m允许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复数z1=3+4i,z2=-1+5i,试比较它们模的大小.

思考 任意两个复数都可以比较大小吗?

例4 设z∈C,满足下列条件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1)│z│=2;(2)2

变式:课本P124习题3.3第6题.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复数的几何意义.

2.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

3.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022高中数学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1.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8学时。

2.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2~64学时。

3.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教学要求用语的表述1.认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了解:初步知道知识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

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和规律(定义、定理、法则等)以及与其它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去解决一些问题。2.技能与能力培养要求(分为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

计算技能:根据法则、公式,或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正确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及常用的数学工具软件。数据处理技能:按要求对数据(数据表格)进行处理并提取有关信息。观察能力:根据数据趋势,数量关系或图形、图示,描述其规律。

空间想象能力: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图形。

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能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简单数学相关问题,作出分析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数学思维能力: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基础模块(128学时)

第1单元集合(10学时)

第2单元不等式(8学时)

第6单元数列(10学时)

第7单元平面向量(矢量)(10学时)

第8单元直线和圆的方程(18学时)

第10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16学时)

2.职业模块

第2单元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12学时)

  • 小学数学教案

    一个值得一读的“小学数学教案”相关优质文章推荐给您。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学工具,因此老师需要花心思去制作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所依据的参考标准。非常感谢您对本文的认真阅读!...

    2024.02.08 小学数学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汇总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泡泡排队―按规律排序》: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际的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幼儿能培养逻辑思维、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设计了一节有趣的数学活动课程,以《泡泡排队―按规律排序》为主题,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一节:认识排序活动开始前,老师通过展示几个有规律排列的物体...

  • 高中数学教师聘用合同模板五篇

    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并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我们进入学校后,签订好教师聘用合同是不可忽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合同的内容需要用人学校与劳动者根据诚实信用的原则协商确定。那么你知道规范的教师聘用合同应该如何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合同范本网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数学教师聘用合同模板”,仅...

  • 长短数学教案

    每一位老师都需要事先准备好自己的课前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编写教案和制作教案课件,老师们并不陌生。教案是老师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备教方案,编写好教案课件的关键点在哪里呢?对于“长短数学教案”这个话题,合同范本网的编辑认为需要我们在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我们会为您提供最新的消息,请您持续关注!...

    2024.01.07 长短数学教案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范例七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必备的工具,应该从什么角度去写教案课件呢?我们为您提供这份“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非常自豪,这篇文章非常详尽您一定能找到您所需的信息!...

  • 最新法院竞聘演讲稿(系列十五篇)

    文章题目:关于竞争法院中层代表的讲话精彩导语:在这样的时刻,我不觉得累。我喜欢。因为,从当事人的眼中,我看到了对法治的渴望,对正义的希望。是他们加强了我对信仰的追求。虽然我也遇到过很多挫折,曾经一度很沮丧,但我仍然坚信并毫无遗憾地追求它。文章正文:各位领导、各位同事:你们好!非常感谢你给我这次比...

  • 文明有礼活动总结优选

    在合同范本网经过一番精心策划之后,今天带来了令人期待已久的“文明有礼活动总结”。那么,针对写作任务,有哪些万能模板可以借鉴呢?很多人在撰写心得、规划、总结等文章时,都有自己的经验。为了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家纷纷选择使用模板式的写作范例。...

  • 立德树人演讲稿收藏十四篇

    我们耐心筛选了一篇名为“立德树人演讲稿”的文章,希望各位喜欢。努力是心灵的支撑,能助我们走向成功之路,而演讲稿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撰写演讲稿能使我们更注重文化适应,它是我们进行演讲所依据的基础。请注意,以下建议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斟酌采纳!...

    2024.02.08 立德演讲稿
  • 安全自查报告5篇

    有哪些报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为了更好地完成下一项工作,我们需要编写报告。在报告中应该体现报告对象真正关心的问题。在经过大量阅读之后,我认为“安全自查报告”是最有价值的文章之一。我们将不断整理出高质量的内容呈现给您!...

    2024.02.08 安全自查报告
  • 高中数学工作总结

    经验的积累是写出一篇合格范文的关键。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关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其次,我们要不断阅读优秀范文,吸收其中的亮点和特色,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多进行练习和实践,反复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耐心和坚持,相信自己的努力终将会有所成果。...

    2023.12.19
  • 的奋斗演讲稿

    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主题演讲稿?当我们第一次在工作中开始演讲时,就需要开始写演讲稿了。通过演讲稿,演讲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想法。在这里,我们特别为您准备了与“的奋斗演讲稿”相关的信息,请查阅。希望这些经验能帮助您更好地管理时间。...

    2024.02.08 奋斗演讲稿
  • 高老头读后感

    以下是合同范本网整理的"高老头读后感",供您参考,希望您喜欢。由于每个人的智慧不同,观察事物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在阅读作品时,人们常常惊叹于作者对人物描写的手法。在写读后感时,我们需要注意表达的形式。...

    2024.02.08 高老头读后感
  • 最新租屋合同优选十一篇

    在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合同的重要性。签订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形式,是否有一些可以参考的范本呢?希望这篇文章能在您需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2024.02.08 租屋合同
  • 高三英语教学工作总结汇集十四篇

    如果您希望找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合同范本网的编辑强烈推荐“高三英语教学工作总结”。这篇文章集合了许多实用的知识和技巧,欢迎大家借鉴和学习。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会有写作的经历。如今,人们普遍认识到范文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范文的整体框架清晰地展现了作者的思路和写作方式。...

  • 最新初中综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热门6篇

    自我鉴定是个人在某个特定时期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的一种自我总结。现在,我们特别为您准备了名为“初中综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文章,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

    2024.02.08 初中自我评价
  • 小学数学校本研修计划格式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基于学校发展学校,基于教师发展教师,基于学生发展学生”的宗旨,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实施导向,以教师为主体,研究、解决我乡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根本,走“学、教、研、培”一体化的研修道路,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提升我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技能。 ...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