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 作文/ 中庸读后感/ 导航/

中庸读后感实用13篇

中庸读后感实用13篇。

合同范本网小编为您梳理了“中庸读后感”的一些关键点和信息,作品给许多人新的启发。 写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内容,提高素养,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借助本文或许你会有所启发希望你喜欢!

中庸读后感 篇1

自从开始接触《论语》后,“中庸”这个词在我的生活中经常出现,所以我逐渐尝到了这个通俗易懂却又深奥的词汇。 “中”的意思是不偏不倚,过分; “庸”意为平凡、平庸。

《论语》和《中庸》都讲“中庸之道”。看完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的意思,“雍”是方的意思,“中庸”是用最恰当、最合理的方式来表达“中”的道理,可以说是方与圆的完美结合和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有过一些“犀利低调”的想法。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中国似乎古往今来都在提倡“韬光养晦”。迎合“满有损失,谦虚受益”这句话,让人觉得这更能真正体现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突然发现这种思维方式似乎不再适用。现在,在我看来,这两种生活态度都不能完全采用,而另一种选择当然是“中庸”。记得很经典的一句话:“岳飞锋芒太露,难逃风波阁劫难;李太白锋芒太露,官场难见。苏东坡,名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獠牙被俘,蚌珠被切开,龟因壳而死,鹦鹉因敲打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死,金朵用声音毁了自己。”其实过于犀利的结果,很容易招来嫉妒和痛苦,所谓“花半开,酒半醉”也是如此,这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和“半醉”是需要把握的,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做事的时候,只看大家的理解和对中庸的坚持。在这些复杂之中,我觉得, “简单”的坚持是最难的。

所以我“引入”了“圆通”,就是做到方圆兼备,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做到这一点的人,绝不是闲着。正如钟永所说,“人人都说你懂的,中庸之道,不要等月。”

上面说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才艺的展示,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现代圈子”。我想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一生都在这个中庸之道!闪耀。面对弟子的优劣,他都能正确对待,不是一味宣扬自己的优势,而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克制;面对勇敢,不放弃恐惧;在辉煌面前,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适度带给我更多,也就是“和谐”。不偏不倚,但不能少,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心态是正常的。生活中,面对错误,不要太责备别人,也不要太责备自己;面对荣誉,不要太张扬,也不要太低调;面对困难,不要犹豫太多,也不要太淡定。凡事适可而止,就达到了“和”的状态,使世间万物都在其应有的位置,正常运转。这是大智慧。

《中庸之道》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融入其中。我想,如果我这辈子不能掌握《中庸之道》,那将是我最大的遗憾。它是生活的原则,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不管发生什么,拿出“中庸之道”,以同样的方式适应一切变化,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中庸读后感 篇2

读《中庸》有感

原创: 刘文静

站在教师的角度,从"中庸"这个概念出发,我浅显的谈谈对《中庸》的认识和理解。

中庸之道,是尺度,是分寸,是恰到好处,就是一种和谐之道,《中庸》从修身,齐家,治国,诚身,至圣五个方面诠释了怎样做到中庸之道,子曾经这样曰过:"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来描述“天人合一”的理想。

书中说,“性”和“道”一刻也不应该离开自己。我们要从“慎”、“恐”、“隐”、“慎”等方面培养自己的道的品质,掌握中间环节,化解中间环节。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自身,与自我分离,只有君子学会背对自己,才能获得“道”。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人们用一双眼睛,可以从外面观察到无边无际的广阔世界,也可以从里面看到无限深邃的心灵。

然而,很多人,向外看,向内看,从来没有深入过。

中庸里面很多的道理都让我反复咀嚼,学***中自觉受益良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什么都抵不过坚持,坚持学习,定能获得自己想要的回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做了几次就轻言放弃。"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学习,生活,都会这样记住,激励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中庸》里的"道。""道。"是什么?

道是生命本身的轨迹,是平凡的生命。我们的教育是从外部教育孩子的基本道德。基本的文化,但内在的层面确是是护送他们走过“求道”之路的重要一步。

教师如果希望引导学生走正确的路,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发展,那么,我们只有从完善自身做起,拿出一颗真诚干净的心,不为私利,去为孩子描述一个真实生命的形状。有句广告语说得很棒,"和你在一起",老师每天与纯真的孩子在一起,绝不是发号施令,宣布清规戒律,来管制、约束孩子,而是要让他们感知一种互相尊重的真诚的生活,感受心与心的交融,让他们慢慢理解,真实生活就是平实无华中泛着不息的快乐。

作为教师,读了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懂得"人类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而实现这种和谐之本就在于心灵之间的真诚交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多一些心与心的交流,创造出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享受学***与快乐,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好榜样,不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所以,综合看来,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一定是适中之道,一定是可行之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真谛和本质,我所理解的这些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以后我会继续解读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完美自己的德性和心境,来开启我们的智慧,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而让学生走上智慧人生。

中庸读后感 篇3

«中庸»,“四书”之一,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阐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中和。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是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其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第一章便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统照全篇。

全书字字可读,但很难读懂,二十四篇共三千五百多字,但其中阐述的为人处事之道是无穷无尽的,讲究顺其自然,谨言慎行。大学是我们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培训班,除了要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为人处世的技能。«中庸»强调的为人准则恰恰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孔子将“中庸”视为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今社会依然拥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人才不仅仅能专能研,更要学会人情事故,«中庸»蕴含的大智慧,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张心雨)

中庸读后感 篇4

当然,很多人和我一样,开始认为中庸是不进取的。那么你就错了。中庸是一种乐观的哲学。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保持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但我们不应该失去理想和抱负。

中庸是教会你怎么去分别什么是愿望,什么是妄想。年轻人最容易头脑发热,很多时候他们不喜欢中庸的观念。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傻。

在《中庸的智慧》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学习的五个层次,也就是说,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当我们积累数量时,我们必须以温和的态度面对,以和平的态度处理。

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从而达到书本所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事实上,我认为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努力,生活就会给你回报。别人一次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一百分努力就能做到。别人能用一千分的努力做什么,我们能用一千分的努力做什么。如果真是这样,即使我们再穷再笨,我们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变的更强大!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不公,而不是反省自己。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实行五个层次的学习,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就是魔鬼。面对困难,我们必须保持和平的态度。别急,慢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p>

中庸读后感 篇5

述不尽的千姿百态,满目琳琅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 道’,不可以止,

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中庸读后感 篇6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分享了论语中庸之道的读后感,欢迎欣赏!

《论语》中庸有三种含义。其一是中庸之道不偏颇,中庸不易;二是公平和平,第三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说,人生需要不偏不倚,改变自己的目标和看法,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讲,我们需要实事求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实事求是的调整自己的计划和目标。这样讲来,要保持中庸,做到不变更自己的主张和目标,似乎有点难,然而我们依然会追求中庸,因为我们需要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目标,人生有时候也需要做到不偏不倚。

子路曾经问什么是强,孔子回答:“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中庸是强大的,一个人做到不偏不倚,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定自己的原则。只有自己心中有一个强大的目标,做到不偏不倚,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就像在战争中,反抗不一定是强,反抗也不一定是弱,就像《潜伏》里面说的“有一种胜利叫做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做占领”。

在中庸中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因为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一个人要保持中正平和,需要从容淡定,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过喜过忧,不能过怒过哀。七情六欲是人的正常反应,但不能反应过度。无论在什么场合,如果都将这些情绪表现到“中正平和”的境界,既不过分,也无不足,不管遇到了什么状况,都能够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情怀,那么就做到了中庸。

做到中正平和似乎有利于自己的成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呢?

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在现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随波逐流,肆意妄为,没有原则,没有持之以恒的目标,越来越少的人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我们要更加注重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学习中庸之道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贯彻中庸之道,还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论语》中庸2。做生意是为了盈利,没有报怨是很难做到的。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培养自己的思想,不抱怨,不抱怨。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词:乞讨。

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要改正自己,不要去苛求别人,这样就没有怨恨,对世界不责怪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怨恨的根源是不对。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们最大的怨恨来自他们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

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击中靶心,你需要找到你自己的理由。你不能抱怨靶心不够大或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

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中庸之道读后感3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次跳跃,每一次转身,她们使用的力量都恰到好处。因为无论力量过大还是不够,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

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

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此举举世无双。因此,香港回归中国是平稳的,其发展是稳定的。“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二是美国金融界和房地产商的过度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度,也有缺点。总之,它离中间道路太远了。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本就偏离了中庸之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例如,有时扩展量过大,难度过大,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畏惧困难。另一个例子是与学生的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不能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读后感 篇7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文档为doc格式。

中庸读后感 篇8

忠诚、宽恕和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心心相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不伤害,忠贞不渝,行善,携手并进,互不抵触。 《中庸》中所提倡的“不偏不倚”、“诚而不利”、“内省慎重”、“隐恶扬善”、“两头并进”、“和而无流”等思想。 , ” 君子之道,如“做人简朴”,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高境界,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要从“慎”、“畏”、“隐”、“慎独”等方面修养自己的道德,掌握中庸之道,提倡中和。天地在其位,万物生生不息。“道”本源而离己,君子要学会向自己寻求,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应该寻求从事物中获得知识,避免自私,做人最好的。这种修养和反思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无论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寻找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一切的原因。

整本书文笔清晰,注释丰富,寓意深刻。除原文摘录外,还包括白话注释,并在“阅读慢品”版块中,提取了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 、密切相关的故事、寓言、事例等,结合本节所描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方式。

但是,要达到“真诚”的境界,实属不易!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市场化的社会,更难做到“真诚”。人性有很多弱点,归根结底有一个“贪”字。自古以来,贪婪的人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而中庸之道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知足常乐。

总之,读了《中庸之道》后,我在生活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中庸读后感 篇9

篇一:读《中庸》有感

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中庸之道是儒家所倡导的最高思想境界和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说真话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很难。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处理自己的想法。 在思考之前掌握心态并不容易。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一点都没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动的时候,这种情况这种境界叫“中。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好好体会《中庸》的思想。这种思想将融入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

篇二:《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道、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诚于中,信于外”、“君子当慎独中立”、“仁者爱人,仁者无敌”、“诚则明,明则诚”、“和为贵,不自弃”六个方面展示《中庸》的思想和理论。

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不过,我坚持早上看书,查阅一些资料帮助理解。

现在,回首往事,我觉得收获不小。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那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

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忠诚和宽容是中间路线的主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们相互比较,相互理解,互相关心,互不伤害,忠诚,宽容,仁爱,平行而不相悖。《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全书体例清晰,点评得当,寓意深刻,除了摘录原文之外,还附有白话注解,并在“细读慢品”这一板块中撷取大量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紧密的故事、寓言、实例等内容,结合本节所阐述的思想,带领我们细细品味《中庸》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处世之道。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个“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中庸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幸福。

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篇三:中庸读后感

和谐——和谐是现代社会的主题。中国要建设富强、以人为本、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就我们而言,每个人都应该理性地对待问题,适度地处理问题。

在《中庸》中,我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在我们积累量的时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书本获得知识,通过知识传递思想,从而达到书本所要求的道德水平。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君子以人治人,变人。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肯定有很多人在抱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平。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平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如果真是这样,即使我们再穷再笨,我们也一定会靠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水平,变的更加强大!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抱怨社会不公,而不是反省自己。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能力强的人就会生存,没有能力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端化,在认识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自己,是自己变的强大,同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不要骄傲自大,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信,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我们要逐步实行五个层次的学习,最终使自己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冲动是魔鬼,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慢慢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一切率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永远跑不了。

中庸读后感 篇10

《中庸》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它是一部介绍中庸之道的经典文献。中庸道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被提出,在中国民间历史长河中持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庸》一书正是通过阐述中庸之道的理念,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心灵平衡、正确的思想方式和成功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人生的极致。读完《中庸》第二章后,我有一些感受和思考,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二章主要阐述“中庸之道”的含义和目标,它告诉我们如何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寻找人生的平衡点。在这种平衡中,道德、家庭、朋友、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和宗教都能得到满足。这个平衡点被称为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一种思想体系,包括道德、行为、观念和价值观,它强调人类的良知和良知的力量。在行为方面,我们应该做到积极而不过分激烈,稳定而不过于温顺,在意志和勇气之间保持平衡,完成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社会关系方面,我们应该根据功利和公共利益,而不是基于我们的私人好奇心和愉快而决定我们的行为。

中庸之道的目标是让人们实现心灵完美和追求真理。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人类需要掌握一种充满智慧、对生命有敬意和对交往有良心的道德准则。这种思想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极端的行为和思想,从而保持心灵平衡。同时,中庸之道还将人类的价值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并鼓励我们在追求人生极致的同时,实现我们的团体利益。

总之,中庸之道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庸之道,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追求内心平衡、正确的行为准则和成功的生活方式。这种道德准则不仅仅是为了个人,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自律和自我修养,才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中庸》第二章所阐述的中庸之道,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中庸读后感 篇11

这个学期我们老师的晨诵经典篇目是《中庸》,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

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

黄帝坐在胡特,凤凰把书名举到黄帝面前。其中,五首《文焉》是一种瞬间绽放的文学才华。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

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中庸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幸福。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仰慕和依赖的天堂是如何对待我们的?

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

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中庸读后感 篇12

一阴一阳即为中庸!万事皆可为,但不可过度,要以中为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讲的就是格物致知,心正意诚,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这种自我修养和自我反省的品质,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

中庸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使人幸福。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中庸》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

“中庸”讲“不偏不倚”,有人据此提出质疑,“不偏不倚”不就是一种折中主义吗?没有主见,没有原则地迎合他人的意见,在那里“和稀泥”,失去基本的是非观念。事实并非如此,“中庸”讲的“不偏不倚”是指我们在主观上不要存在偏袒,强调客观理性。

“中庸”更加不是没有原则地“和稀泥”,也不是没有主见地左右逢迎。

中庸思想既讲原则,又是强调灵活变通的。不懂权衡利弊,不知轻重缓急,而一味恪守所谓的“中”,径直地走中间路线,这样也是偏执一端,是与中庸之道相背离的。为“中庸”而“中庸”,本身就已经违背了中庸。

一味死板地去恪守,而不懂得与时俱进,不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做出一些变通,这本身就是在走极端。即使这是事实,也必须是有条件的。脱离情况的真相随时可能出错

“中庸思想”是中华民族高远而深邃的智慧之一。它即是“造端乎夫妇”的,普通人都能了解一些,并可以去实行它,其更是博大而深奥的,“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就是圣人也不可能彻底去理解和把握它。

作为普通人,我们还是有必要去理解什么是意义?即使它不容易理解,只要我们相信“道不远人”,用心去揣摩它,挖掘它,多少还是能受到些启迪的,对我们当代人而言还是相当有益的

初步了解中庸后,读过中庸之后,明白了许多道理,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陋习,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浅。中庸中的智慧值得人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不论时间的发展,或时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智慧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中庸读后感 篇13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则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分如果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根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如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则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则不一定平衡,虽然不体现,但是一有表现则为大病。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因为“不庸”引起的。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取胜。“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而但凡青壮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范,较同龄人稳重。比如教师教学,如果班内有非常淘气的学生,老师如果严厉地批评一般会使学生更加变本加厉,起不到正面的效果,这便是不“中”,而这个老师如果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并时常的鼓励这名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师生一起解决的话,就会令学生感到受重视而努力学习起来,这便是“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要说这不偏不倚,我觉得法官最应该做到这不偏不倚了。《中庸》就是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法官的判决是否公正决定了人们的命运或生活死。而反过来想,人们的命运不更加由自己决定吗?如果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岂不是非常的平衡了?可是世界就是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动有静,动中有静。万物都有其自己的位置,生生不息。

另外读中庸还有一个领会就是“忍”。忍”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为了做大事才忍小节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忍让,相互忍让,则事情就能和平解决。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不少因为互不忍让而使小事演变成大事,最后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同学同事之间相处也是这个道理,不激进,不冲动,遇事先动脑后动口,凡事“慢半拍”,这样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清楚应该怎么做,而不至因自己一时的血气方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争名夺利也不可过于激进。何必计较的一时得失,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老师在课上讲的吴清源不就是这样吗?把棋盘当做人生来下棋,从全局来考虑问题,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输赢,只为了“中”。就是这样高尚的超出常人的品德,才造就了他在棋坛上的长盛不衰啊!在家时也常看吴清源的围棋,多少名家、主持拿他的棋局给观众讲解,我都觉得他们讲得固然好,但是离吴清源大师的领悟还差的远。虽然吴清源大师已经谈出棋坛,但是后来者无一人能够达到大师的境界,这就是中庸带给吴清源的成功。

不过,“忍”并不代表任人摆布,是在忍的过程中找到明智的解决的办法。其实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另一种东西。追求忍,你失去的是面子,他人可能会说你的懦弱,但是“忍”并不是没有原则,趋炎附势,并不是我们不反抗和没有反抗的力量,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时机,才能明智的取得更多更大的好处。其实做人处事都要讲原则,在不违背个人的本性和道德标准的范围内,要忍得恰到好处。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有些人对中庸有些误区,那就是他们觉得中庸就是不思进取。这是错的。中庸是乐观的,是乐观的哲学,它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持一颗轻松的心去面对,不失望,不绝望,不失去理想和信念。

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个例子,觉得不错。分享下:有个渔夫一天打鱼回家,路上碰见了一个精明的商人,那个商人看着这么多鱼一定很赚钱,于是他就去问“渔夫,你的鱼打得真多,打了多长时间?”渔夫答到,“2个小时”。商人就说“那么为什么不多打点?”渔夫说“我回家跟老婆睡午觉,然后跟小孩玩”然后商人说:“可是你打多点,你就可以赚多点”“然后呢”渔夫说。“那么你就可以开一个公司,然后让它上市”商人回答。渔夫疑惑了问“那我可以得到什么?”商人说:“你可以得到很多的钱啊!”渔夫更疑惑了问,“那有什么用?然后我可以干什么?”商人就说“你可以跟你老婆睡午觉,跟你孩子玩……”渔夫说“那我现在就是拉?”商人无话可说。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多。其实中庸就是一个克服这个贪字,而做到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这个渔夫就充分达到了这个境界,知足常乐!其实我在生活中也有这种体会。比如挤公交车,学校车站有很多人等车,有一回我站在第二排等车,结果上车时挤啊挤,最后所有人都上去了,唯独我没有上去车,那么悲观的看法是,气死我了,就我没上去。而乐观的看法则是,没关系,等下一辆车,还不是那么挤。再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站着的人心里想,如果我有个座位多好啊。而坐着的人想,如果座位不那么拥挤多好啊。这就是贪念!中庸的想法是,如果你站着,你就该想,还有很多人没位置站呢;如果你坐着,你就应该想,很多人都没有位置坐呢!这样你才会快乐,这才是中庸倡导的不贪,知足!

初步了解中庸后,才知道以前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浮浅。读过中庸之后,明白了许多道理,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陋习,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浅。中庸中的智慧值得人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探究,不论时间的发展,或时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智慧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实用九篇

    他们生在受压迫,受奴役的战争年代。这些红小鬼,大多数是从人口过多,不能养活自己的人家逃出来的流浪儿,有些曾做过奴隶,有些是逃亡的学徒。在许多国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和平的年代,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他们要为了活命,被奴役,被压迫。他们自愿加入红军。有许多人参加过实际的战争,甚至是用刺刀的肉搏战。他们翻...

  • 狂飙读后感13篇

    如今请大家一同来阅读这篇揭示“狂飙读后感”内涵的文章,读完之后,我们或许会对其中的某些部分产生深深的共鸣。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那么如何撰写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呢?请注意,所提供的数据仅供参考,不适用于正式的数据分析等用途!...

    2024.01.11 狂飙读后感
  • 读中庸心得体会九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留下深刻感受的事情或人。一般来说,我们会通过写一篇心得体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助于整理思绪。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并且能让您感到满意。如果您想获取更多信息,请继续浏览我们的网站!...

    2024.02.17 中庸心得体会
  • 目送读后感实用

    如果想要在读后感中表达内心的震撼,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首先,要全神贯注地阅读作品,仔细品味作者的文字表达和情感描写。其次,通过写作读书笔记的方式,将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清晰地记录下来。在读书笔记中可以包含对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此外,还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精彩语句或者比喻,进一步诠...

    2024.02.06 目送读后感
  • 唐诗读后感(实用十篇)

    怎么样才能防止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你可能也被作品这本好书深深吸引了。 及时写下读后感不仅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语文素养,你不可错过的一篇文章编辑特别为你推荐“唐诗读后感”。...

    2024.03.21 唐诗读后感
  • 中庸读后感精品

    根据您的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中庸读后感”,作品中有不少让自己感慨万千、感触颇多的情节值得分享。读后感就是根据自己所看的进一步谈自己的见解,如何写才能将这无法言语的震撼写出来呢?文章内容只供您参考使用!...

    2023.08.09
  • 妈妈对我的爱日记(推荐十四篇)

    今天,我凑近妈妈的耳朵,轻轻地对妈妈:“我爱你妈妈。”妈妈一听,笑着对我说:“我家的俞茜长大了,懂事了。”就在这时,我发现妈妈的脸上有皱纹了,眼袋也变深了。头上有了几根白发。无意中妈妈变老了。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不再让妈妈操心了。妈妈用疑惑的眼神望着正在发誓的我说:“丫头,你干吗?”我“醒”了过来,...

  • 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九篇

    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完整的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的主导权,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如果你对“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感兴趣那一定不能错过本篇介绍,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将其收藏起来以便下次访问!...

  • 【实用读后感】 初二简爱读后感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 初二简爱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在文学史上,有...

    2022.11.10
  • 校园工作总结(汇总十篇)

    怎么样去寻找好用的范文呢?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越来越离不开范文,人们越来越认可范文所带来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学习范文的写作框架和特点我能够更好地掌握信息写作的技巧,合同范本网的编辑为您搜集整理了“校园工作总结”的相关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希望本文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2024.03.25 校园工作总结
  • 社区文明活动总结

    在这里您可以找到一些有关“社区文明活动总结”的有用信息,烦请您仔细阅读下文内容。我们经常需要完成一些书面文章的写作任务,可以在正式撰写之前参考一些有价值的范文,范文在借鉴的同时更多要表达清楚自己立意。...

  • 留学合同九篇

    在人们保护自我权益的观念越来越强的当下,签订的合同是受法律保护的是双方实现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基础,一份正规的合同写起来有难度吗?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留学合同”将会让您增长见识,这篇文章或许能够为您解决疑问和困惑!...

    2024.03.25 留学合同
  • 生产工作总结简短5篇

    这篇值得阅读的“生产工作总结简短”研究深度有保障非常具有价值,你是否还在因为找不到范文而困惑?范文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掌握写作表达的技巧和技巧。职场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欢迎您来到这里我们的网站会持续更新新内容!...

    2024.03.24 生产工作总结
  • 招聘合同(汇总八篇)

    在我国人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的今天,合约是合作之中必须要用到的文书。签订合同可以便于双方协调配合。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和剖析“招聘合同”,此页面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后续处理!...

    2024.03.24 招聘合同
  • 小学生一年级日记收藏

    合同范本网的编辑从各个方面搜集的资料使这篇“小学生一年级日记”更加完美,请务必收藏我们的网站以便第一时间获取我们的最新资讯。学会优秀的文档写作是在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技能,我们会在书上或网上找到相应的范文,职场范文可以助我们更准确地完成工作。...

  • 三年级学生自我评价(范例八篇)

    我们需要做好写自我鉴定的准备,自我鉴定,是指某一时间内对自己整体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自我评定的文章应简明扼要结论精准言简意赅,自己的自我鉴定该如何动手写呢?这是一篇非常不错的“三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网络文章值得推荐给大家,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分享这篇文章给身边的朋友哦。...